读山海经十三首·其三
陶渊明〔魏晋〕
迢迢槐江岭,是为玄圃丘。
西南望昆墟,光气难与俦。
亭亭明玕照,洛洛清瑶流。
恨不及周穆,托乘一来游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遥遥高耸槐江岭,那是玄圃最高冈。
远望西南昆仑山,珠光宝气世无双。
高高珠树光明照,谣水涓涓流细淌。
可恨不及周穆世,搭车也去一游赏。
注释
迢递(tiáodì):高而远的样子。槐江岭:即槐江之山。
玄圃:即平圃,亦作“县(悬)圃。”
昆墟:即昆仑山。光气:珠光宝气。
俦:比并。
亭亭:高高耸立的样子。玕(gān):琅玕树,即珠树。
落落:同“洛洛”,水流动的样子。瑶:同“滛”。
周穆:周穆王。
托乘:犹今言“搭车”。
创作背景
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。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(407)或四年(408),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,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。这期间他读了《山海经》及另一些神话、历史书如《穆天子传》之类,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。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,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(422),陶渊明五十八岁。此诗为其中第三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陈庆元等编选·陶渊明集[M]·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
2、
郭维森 包景诚·陶渊明集全译[M]·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
3、
孟二冬·陶渊明集译注[M]·北京:中华书局,2019
简析
《读山海经十三首·其三》是一首五言古诗,这首诗通过对比、描绘和抒情等手法,将槐江岭的神秘、美丽和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;诗中咏赞帝乡昆仑玄圃并表达了愿托乘周穆王之车以遨游其中之态,与屈原“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”一致,寄托对世俗之情的厌弃、对美好世界的向往。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~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黎阳作诗三首·其一
曹丕〔魏晋〕
朝发邺城,夕宿韩陵。
霖雨载途,舆人困穷。
载驰载驱,沐雨栉风。
舍我高殿,何为泥中?
在昔周武,爰暨公旦。
载主而征,救民涂炭。
彼此一时,惟天所赞。
我独何人,能不靖乱?
艳歌何尝行
曹丕〔魏晋〕
何尝快,独无忧?
但当饮醇酒,炙肥牛。
长兄为二千石,中兄被貂裘。
小弟虽无官爵,鞍马馺馺,往来王侯长者游。
但当在王侯殿上,快独樗蒲六博,坐对弹棋。
男儿居世,各当努力。
蹙迫日暮,殊不久留。
少小相触抵,寒苦常相随。
忿恚安足争?吾中道与卿共别离。
约身奉事君,礼节不可亏。
上惭仓浪之天,下顾黄口小儿。
奈何复老心皇皇,独悲谁能知?